泱泱华夏,煌煌巨史。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从历史文化的传承中找到定位和自信,汲取智慧和力量,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6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发出振奋人心的号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对中华文明中最早成熟、福泽千秋万代的优秀农耕文化,更加充满敬意。
循着总书记的足迹,近日记者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与中国历史研究院,寻找农耕文明的深厚印记,探索文明传承发展的奥义,体会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一
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在燕山山脉的簇拥中,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巍然伫立,馆内文兴楼、文华堂、文瀚阁逐一排开,呈三进院落布局,绘有书画作品的连廊贯通其间,为大气磅礴的建筑群增添曲径通幽之感。
步入文华堂,绕过大屏风,踏入国家级版本陈列殿堂——国家书房。其顶部中央藻井内的星空穹顶,是一幅宋代石刻天文图。据讲解员介绍,选用这幅图案,传递着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阁”的寓意:中华文明如星空般浩瀚璀璨。
而这幅天文图的背后,其实也凝结着古老农耕文明的贡献。我国传统农业对“天时”“农时”的关注,是古代天文学发展的一大动力,我们所熟知的二十四节气,便是古代天文、气候学和农业生产实践结合研究的产物,使得农业生产有法可循、有“历”可依。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古代哲学、科技、中医学等都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至今对民众生产、生活还有指导作用。
文华堂二层为“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13个单元的版本精品展,多角度、立体化地呈现出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哲学、地理、史学、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历史成就。
在科技单元,数本珍稀的涉农书籍一一陈列。比如宋代陈旉的《农书》,是部以种稻养蚕为主的江南农学专著,为明末毛氏汲古阁影印宋抄本,这本书共上、中、下三卷,展柜中,上卷《财力篇》,即体现出顺应天时地利、量力而为的处世哲学和中国智慧。
再如被称作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陈列版本为明崇祯十年(1637)初刻本复制件,画面定格在“斩竹漂塘”的插图页,画面在乡村背景下惟妙惟肖地再现出造纸方法,上下游工序合作十分默契。
此外,还展览有宋代韩彦直撰、明弘治刻百川学海本的《永嘉橘录》,清代活字本的张履详《补农书》等珍贵版本的农学著作。
这些书籍中的农业科技文化,投射出某一时期古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它们是我国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伟大农耕文明成就的缩影。民以食为天;农为邦本。这些古籍版本展览中的三农元素,加深了人们对中华农耕文明的亲近感、自豪感,激励人们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二
在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北侧,一座颇具中国元素的地标式建筑高高耸立着,它如鼎似尊,硕大篆体“史”字高悬,整个建筑形态宏硕壮美,端方大仪。这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组建的第一个国家级历史学综合研究机构——中国历史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时,在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里,沿着“历史大道”前行,仔细询问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和文物展品保护情况,叮嘱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
陶器的发明与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大体同步。考古博物馆里,新石器时代“7000岁”的陶人面像、朱书文字陶扁壶、彩绘龙纹陶盘……一件件精美的出土文物,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史足迹。而我国最早的陶器,早在1.6万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2002年,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碗面条”,经测定面条的成分为粟粉,它的历史足足有4000年。由于陶碗倒扣且被泥石流物质覆盖,这碗面条得以保存下来。
“陶器是定居生活的标志。”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健说。正是农业起源的产业创新,使定居、熟食、扩大活动空间、人口数量扩张成为世界历史的四大趋势,所以“农业起源-陶器发现”这两者间有着不可忽视的因果关系。
内蒙古敖汉旗小米,是将考古成果创造性转化的一个生动案例。2001年至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采用浮选法获得一批经过人工栽培的炭化粟、黍籽粒,距今约7600年,这一考古发现立即引发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2012年,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暨“世界旱作农业发源地”。
近年来,敖汉旗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小米之乡”称号。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加持,敖汉小米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农民实现持续增收。
优秀农耕文明作为劳动人民长期农业实践经验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中华农耕文明的生态智慧是一种根源性、群体性智慧。其顺天时、量地利、取用有度、有机循环、多样平衡的实践智慧,道法自然、万物一体、以和为贵、天地大美、天人合一的观念智慧,守望相助、孝亲睦邻、尊祖尚礼、勤俭持家的伦理文化,蕴藏着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深层奥秘,决定了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
“我们要加强历史文化传播,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更好更新颖的方式呈现出来,科学、准确地传播历史知识。此前受疫情影响,中国考古博物馆一直没有对公众开放,之后我们将安排部署好博物馆开放工作。”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说。
新时代新征程,致敬历史文化,开今之生面。在新的起点上,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的智慧精华,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